“星際訪客”又來了
追溯“星際訪客”的歷史,2017年10月人類首次發現星際天體“奧陌陌”。這個外形奇特、呈雪茄狀的天體,以每秒約26公里的速度闖入太陽系,隨后又加速飛離,其獨特的軌道和外觀引發廣泛猜測與討論。有觀點認為它可能是一顆彗星,也有人猜測它是小行星,甚至還有大膽的假設,認為它或許是外星文明的探測器。2019年8月,第二顆星際天體“鮑里索夫”被發現,其闖入太陽系的速度達到每秒32公里。相較于“奧陌陌”的神秘莫測,“鮑里索夫”呈現典型的彗星特征。科學家發現,其一氧化碳含量是太陽系彗星平均含量的9至26倍,意味著“鮑里索夫”可能誕生于一個遙遠星系的極寒地帶。
與前兩顆星際天體相比,3I/ATLAS的運行速度更快。被發現時,3I/ATLAS在距離地球5億公里外,正以每秒超過60公里的速度沿著雙曲線軌道向內太陽系高速飛馳,表明它來自太陽系外的遙遠星系。根據目前的觀測數據推測,預計10月3日它將抵達距離火星大約2900萬公里處,屆時火星軌道上的探測器可能有機會對其開展觀測。10月底,它將到達距離太陽最近處,隨后逐漸遠離太陽。2026年新年前,它將抵達距離地球最近處,相距約2.7億公里,這樣的距離不會對地球造成任何威脅。2026年3月,它將飛過木星軌道,最終離開太陽系,再次奔赴星際空間。
對天文學家而言,3I/ATLAS的出現是一次極為難得的研究機會。目前,天文學家正緊鑼密鼓地調動地面和空間望遠鏡對其開展觀測,獲取其光變、顏色和光譜等信息,以對其自轉、物質構成、形成機制以及在星際空間中的演化過程等進行分析。由于距離遙遠,目前所獲信息有限,僅能初步判斷其呈現微弱的彗星特征,且直徑很可能超過10公里,而此前兩顆星際天體的尺寸均為幾百米量級。未來當它靠近太陽時,或許會因太陽輻射的加熱而釋放出氣體和塵埃,形成更顯著的彗發和彗尾。
現階段,科學家只能通過天文望遠鏡對3I/ATLAS進行“遠觀”,獲得粗略的有限信息。精確測繪星際天體的三維形貌和物質成分特征,還需要更先進的探測器對其進行抵近“顯微”探測,然而這并非易事。3I/ATLAS從被人類發現到飛出木星軌道,整個過程僅有9個月時間。目前,天文學界還沒有合適的探測器對這位“星際訪客”進行抵近探測。
事實上,人類深空探測器從設計、研制到發射,往往需要數年時間。要對星際天體進行探測,需要提前數年做好準備。2019年歐洲航天局公布的“彗星攔截器”計劃就打算瞄準這樣的“機遇”,該任務計劃2029年發射到日地系統第二拉格朗日點附近待命。當地面望遠鏡發現星際天體或者來自遠方的原始彗星后,“彗星攔截器”將啟動快速響應軌道機動程序,對目標天體進行探測。也許,我們要等到下一顆星際天體來臨時,“彗星攔截器”才有機會對其開展近距離飛掠。在恒星際旅行技術取得突破前,對闖入太陽系的星際天體開展“守株待兔”式“顯微”觀測,是目前人類近距離精細探測太陽系外天體的唯一途徑。
作為迄今探測到的速度最快、體型最龐大的“星際訪客”,3I/ATLAS提供了一個獨特且稍縱即逝的研究窗口。然而,其極高的速度和有限的時間窗口,也限制了人類對其開展抵近探測的可能性。這也凸顯了發展機遇型、前瞻性空間探測任務的必要性。同時,加強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的建設,將為我們發現并追蹤“星際訪客”爭取更多寶貴時間。期待下一顆“星際訪客”光臨時,人類能夠做好近距離精細探測的準備,實現對星際天體成分、結構乃至起源星系的突破性認知。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星際訪客”又來了
近日,一個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天體正在高速穿越太陽系,引起全球天... -
人工智能時代統計學將綻放異彩
說到統計,可能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統計部門。早在戰國時期,商鞅就... -
AI制造“替身”,人類如何看待生命?
人工智能(AI)正悄然改寫人們對生命長度與記憶邊界的認知。在現實... -
推進低空經濟發展需技術與政策雙輪驅動
這是第七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一無人機展臺。新華社記者... -
業內熱議 人工智能如何加速落地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產業迎來新一輪變革,大模型能力的突破式迭代和... -
平臺企業送外賣是“大材小用”嗎?
平臺送外賣與高鐵技術突破、航天強國建設等硬科技成就一道,代表了...
- “星際訪客”又來了2025-07-17
- 人工智能時代統計學將綻放異彩2025-07-17
- AI制造“替身”,人類如何看待生命?2025-07-17
- 推進低空經濟發展需技術與政策雙輪驅動2025-07-17
- 業內熱議 人工智能如何加速落地2025-07-17
- 平臺企業送外賣是“大材小用”嗎?2025-07-17
- 三問“太空快遞員”新差事2025-07-17
- AI輔助去核提升犬科動物克隆效率2025-07-17
- 上半年銀發群體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2025-07-17
- 充電設施升級破解“里程焦慮”2025-07-17
- 交通運輸業向新提速2025-07-17
- 鏈博會揭示全球供應鏈合作新趨勢2025-07-17
- AI+5G,提升百姓穿衣體驗2025-07-17
- 遠古魚龍帶來跨越億年的降噪智慧2025-07-17
- 國內首個低空飛行器風洞啟用2025-07-17
- “中國天眼”看清極高速星際云內結構細節2025-07-17
- 優哩哩(YULILY)合規性解讀,打造全球短視2025-07-16
- 優哩哩(YULILY):合法合規的短視頻跨境電2025-07-14
- 縫合技術缺陷:醫生手法如何影響疤痕形成2025-07-13
- 夏天洗冷水澡,更容易降溫嗎?丨中新真探2025-07-10
- 夏天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更涼快?(不是白色)2025-07-10
- 港中大研發新型病毒納米纖維技術 可精準消2025-07-10
- “喝不完、根本喝不完”的奶茶,最好這個時2025-07-10
- 今夏流行的“中式養生水”,你喝對了嗎?醫2025-07-10
- 鉛中毒離我們有多遠?速查身邊這些隱患2025-07-10
- 夏季想減肥的朋友 快上車2025-07-10
- 快查收專家這份全年齡段“愛眼說明書”2025-07-10
- 血鉛半衰期約28天:進入人體內的鉛能徹底清2025-07-10
- 舍不得開空調?當心! 炎值飆升室內也會中2025-07-10
- 藥學專家支招 喝、貼、泡!中藥防暑三步走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