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造“替身”,人類如何看待生命?
當AI能夠“延長生命”“留住回憶”,人們將面對一個全新問題:什么才是生命的終點?在科技賦能下,如何平衡真實的懷念與適度的放手?
在一場祈禱儀式上,AI生成的視頻讓一位已故親人“重現人間”。雖然這一畫面令人動容,但利用技術克隆人臉和聲音的做法令人擔憂,其中涉及深刻的倫理與法律問題。圖片來源:《印度經濟時報》網站
AI能打破壽命極限嗎
《大眾機械》雜志報道稱,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達里奧·阿莫迪認為,強大的AI可將科學發現提速10倍,將50年—100年的生物進展壓縮為5年—10年,可治愈大多數疾病,并將人類壽命延長到150歲。他稱AI已幫助篩選出多種候選藥物,其中一些在動物實驗中將壽命延長了25%至50%。AI不僅能預測哪些分子組合最可能延壽,還能針對個體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在醫學與生物技術領域,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正借助AI加速延年益壽的探索步伐。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美國初創公司Retro生物科技與OpenAI合作,開發了一個定制化AI模型,可設計抗衰老蛋白,使普通細胞暫時轉化為干細胞,從而實現細胞的“逆齡”生長。該公司已籌資10億美元,推進3款延壽藥物的臨床試驗,涵蓋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腦細胞和血液干細胞重建,力圖將人類壽命延長至少10年。
在DNA修復、細胞逆轉等前沿方向,AI同樣發揮關鍵作用。AI正在輔助提升DNA自我修復能力、設計個性化延壽療法,探索將健康壽命延長至百歲以上。
誰為AI版“生命”代言
AI技術在延長生命的同時,數字化的存在形式也在悄然改變人們對生命終結的認知。
如今,死亡不再意味著徹底消失,個人的社交媒體賬號、影像資料、語音記錄和網絡互動,成為一種新的存在形式,某種意義上其仍在延續著生命的痕跡。這雖令人覺得新奇,但也帶來了諸多深層問題。比如,一個人去世后,誰擁有他的線上賬戶?若某個數字克隆體在線上說出或做出這個人生前絕不會說或做的事,該由誰負責?誰應該為AI版本的“生命”承擔后果?
澳大利亞《對話》雜志報道稱,這個問題已經在世界各地的法院和政府中引發討論。在美國,幾乎所有州都已通過法律,允許數字賬戶納入遺囑繼承。在德國,法院裁定Facebook必須允許一位已故用戶的家人訪問其賬戶,理由是數字賬戶應被視為可繼承的財產,就像銀行賬戶或房產一樣。
與此同時,科技公司還在努力跟上時代變化。大多數平臺要求出示死亡證明和法律授權,才允許訪問已故者的賬戶。但這通常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即逝者在生前已經立下了明確的數字遺囑。然而現實中,這樣的情況極為罕見。在缺乏明確指引的情況下,家屬可能被擋在數字世界之外,無法觸及那些珍貴的回憶,也可能不得不接管原本并不愿意管理的賬號與信息。
這種“空白地帶”也為濫用敞開了大門。未經許可的AI深度偽造圖像、音頻乃至視頻可能被隨意生成。一個懷有善意的孩子,或許只是想用父母的聲音建模來延續情感聯系,但也可能有人將逝者的形象用于商業牟利。而無論出發點為何,逝者都無從置喙。
從人文主義的角度看,自主權與知情同意是核心價值。如果一個人在生前從未明確同意被“數字復活”,那么去世后別人使用其數據便難免陷入倫理爭議。緬懷逝者,不應演變為對其形象的操控與挪用。
有一些心理學家擔心,這種以數字方式延續的存在可能會妨礙人們真正走出悲傷。特別是在AI化身足夠逼真的情況下,它既可能帶來慰藉,也可能延遲“放下”的過程。
此外,AI虛擬人物的制作成本高昂。一套完整AI替身服務需數千美元,意味著數字永生可能成為富人的“特權”,帶來新的社會不平等。
如何讓數字紀念更有溫度
在AI不斷延展人類記憶邊界的今天,人們亟須思考,如何構建一種真正以人為本的數字紀念文化。
美國“人文主義者”網站報道稱,紀念首先應回歸真實,而非“重建”。技術不應試圖復刻一個人,而應忠實保存其故事、價值觀與人生軌跡。一個有溫度的數字紀念空間,或許包含親友的見證、精選的影像與文字,或一份時間軸式的生命檔案,呈現逝者對家庭、社會與世界的真實影響。
其次,紀念應是公平且可及的。不應讓數字技術成為少數人的特權。如同傳統紀念碑屬于所有人,數字空間也應避免在階層、技術或種族之間制造新的鴻溝。
更重要的是,數字紀念應承認“終結”是生命的一部分。不需要讓逝者“永遠在線”,而是要在有意義的緬懷后學會放手。
AI的加入不應讓人們逃避死亡的現實,而應促使人們更用心地思考“如何記得”。在數字世界中緬懷逝者,應該是一次誠實、溫柔而克制的告別。讓他們被尊重,而非商品化;被懷念,而非操控。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AI制造“替身”,人類如何看待生命?
人工智能(AI)正悄然改寫人們對生命長度與記憶邊界的認知。在現實... -
推進低空經濟發展需技術與政策雙輪驅動
這是第七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一無人機展臺。新華社記者... -
業內熱議 人工智能如何加速落地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產業迎來新一輪變革,大模型能力的突破式迭代和... -
平臺企業送外賣是“大材小用”嗎?
平臺送外賣與高鐵技術突破、航天強國建設等硬科技成就一道,代表了... -
三問“太空快遞員”新差事
圖為7月15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天舟九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 -
AI輔助去核提升犬科動物克隆效率
 記者7月14日從青島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獲悉,該院博士趙明輝...
- AI制造“替身”,人類如何看待生命?2025-07-17
- 推進低空經濟發展需技術與政策雙輪驅動2025-07-17
- 業內熱議 人工智能如何加速落地2025-07-17
- 平臺企業送外賣是“大材小用”嗎?2025-07-17
- 三問“太空快遞員”新差事2025-07-17
- AI輔助去核提升犬科動物克隆效率2025-07-17
- 上半年銀發群體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2025-07-17
- 充電設施升級破解“里程焦慮”2025-07-17
- 交通運輸業向新提速2025-07-17
- 鏈博會揭示全球供應鏈合作新趨勢2025-07-17
- AI+5G,提升百姓穿衣體驗2025-07-17
- 遠古魚龍帶來跨越億年的降噪智慧2025-07-17
- 國內首個低空飛行器風洞啟用2025-07-17
- “中國天眼”看清極高速星際云內結構細節2025-07-17
- 優哩哩(YULILY)合規性解讀,打造全球短視2025-07-16
- 優哩哩(YULILY):合法合規的短視頻跨境電2025-07-14
- 縫合技術缺陷:醫生手法如何影響疤痕形成2025-07-13
- 夏天洗冷水澡,更容易降溫嗎?丨中新真探2025-07-10
- 夏天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更涼快?(不是白色)2025-07-10
- 港中大研發新型病毒納米纖維技術 可精準消2025-07-10
- “喝不完、根本喝不完”的奶茶,最好這個時2025-07-10
- 今夏流行的“中式養生水”,你喝對了嗎?醫2025-07-10
- 鉛中毒離我們有多遠?速查身邊這些隱患2025-07-10
- 夏季想減肥的朋友 快上車2025-07-10
- 快查收專家這份全年齡段“愛眼說明書”2025-07-10
- 血鉛半衰期約28天:進入人體內的鉛能徹底清2025-07-10
- 舍不得開空調?當心! 炎值飆升室內也會中2025-07-10
- 藥學專家支招 喝、貼、泡!中藥防暑三步走2025-07-10
- 中新健康丨防止鉛中毒,小心家里的老舊水管2025-07-10
- 夏季多雨,這些安全隱患要留意(服務窗·夏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