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機械化繪就湖北農業新圖景

2023-03-30 09:20:43    來源:湖北日報

荸薺采收機研發成功


(資料圖)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 通訊員 鄭先榮

全省農機總動力預計達到4800萬千瓦; 拖拉機預計達到130萬臺;谷物聯合收割機預計達到12萬臺;

精量播種機預計達到5萬臺;水稻插秧機預計達到10萬臺;我省畝均農機動力0.66千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87.15%;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91.35%,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71.77%,機播面積居全國第1位;

2022年,我省共有農機服務組織5938家,全省農機服務總收入251.21億元。

走進如今的湖北農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空中,一架架植保無人機飛轉盤旋;田間,裝載北斗系統的拖拉機自動駕駛;養殖場,農民一部手機遠程操控作業。

農業機械化繪就湖北農業新圖景。2022年,湖北農機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提水平,推動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研發湖北適用的農機

春節前后是荸薺收獲的時節。近日,省農業發展中心組織開展的荸薺采收機測試活動在團風舉行。省農業發展中心農機發展處、農機作業服務處負責人與省農機鑒定站同志一道,對兩款荸薺采收機的作業效果進行現場測定。在場專家紛紛表示荸薺采收機采收速度快,效率高,破損遺漏少,有較高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2021年1月22日,本報刊發記者來信《黃岡荸薺大鎮期盼采收機械化》,引起各界關注。省農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看到報道后,專門組織專家開展科技攻關,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終于推出了荸薺采收機。

荸薺采收機只是湖北推出適用本地化農機的一種,近日新出臺的《2022湖北農機發展報告》透露,2022年度處于研發周期內的93個項目中,湖北適用的農機具(技術)占91.4%,如華中農業大學圍繞糧食安全研發的稻油兼用型有序飛播無人機、油菜小粒徑種子精量排種系統;湖北工業大學圍繞小龍蝦產業鏈發展研發的小龍蝦智能分選設備,以及艾草鮮葉脫葉機;武漢農機所的蓮藕精量調控施肥裝置、遙控水草割收一體機;東風井關公司研發的智能乘坐式插秧機;雙興智能的水田開溝機,永祥農機的丘陵小田多品種復合式智能精量播種機等均廣受各方期待。

2022年度,雞蛋新鮮度無損快速檢測儀等6項技術實現成果轉化,智能乘坐式插秧機、丘陵小田多品種復合式智能精量播種機、播種機智能控制系統、水稻高速精量播種機等21項新機具(技術)實現量產,較2021年度增長53.8%。

省級農業農村部門投入2000萬元支持我省農機科研院所、制造企業研發短板機具設備,共支持20個項目,投入創新資金590萬元,支持油茶果剝殼機、小龍蝦分選設備、智能水田平地儀、荸薺收獲機、板栗采收機、旋轉式多層苗床、蟠龍菜加工、菜籽油加工成套設備、水產圈養桶和水稻精量播種等10個項目開展研發和田間測試。

2022年度,我省投入研發經費3.69億元,其中項目經費9727萬元,自籌經費2.72億元,較2021年3940萬元增長8.3倍。

圍繞我省農業十大產業鏈發展,突出農業急需、農民急盼,廣泛征詢種養殖從業者、農機科研院所、制造企業和地方農機部門意見,整理形成我省農業全產業鏈短板機具科研導向目錄,包含149個短板機具(設備),供農機研發制造者作為方向參考。

做大農機裝備制造業

2022年8月12日,總投資50億元的星光通山農機產業園項目開工建設,通山也將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農機生產基地。

2022全年,全省143家農機裝備制造企業,總產值約為29.3億元,同比增長約15%,其中主營收入約為27.3億元,同比增長約12%。產值過億元企業5家,規模以上企業42家,比2021年增加11家。外向型企業34家,出口額1.23億元,占出口企業總產值9.17%。

目前,我省生產的農機產品分屬22大類、40個小類、82個品目,涵蓋耕地、播種、植保、收割、加工等各個環節,產品質量不斷優化升級。農機零配件生產是我省的短板,易梟零部件科技(襄陽)有限公司成立,大大提高我省農機零部件供給能力。

企業知識產權與創新能力基本保持穩定增長。2022年新增發明專利22項,比2021年少1項;新增實用新型專利202項,比2021年少119項。46家企業與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輕工大學等高校院所保持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由南京農機化所研發的智能豆類收割機在我省成功轉化,并獲得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支持。

省農業農村廳透露,2022年農機裝備制造企業科研總投入4.36億元,其中企業自主科研投入4.24億元,比2021年增加8.74%。農機企業科研投入力度加大,如豐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投入研發資金19986萬元,東風井關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近三年投入研發資金6729萬元。一些農機企業得到政府研發資金支持,如湖北國拓重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獲得研發資金1000萬元。

全省基本建成4個農機裝備產業園。一是襄陽市襄州區東風井關襄陽農機裝備產業園,規劃占地560畝,東風井關、豐疆公司入駐(以智能制造為主)。二是京山市中國南方農機裝備產業園,占地3700畝,3家龍頭企業、9家配套企業入駐。三是湖北(南漳)名泰農機裝備產業園,占地700畝,4家企業入駐。四是武漢市黃陂區湖北國泰農機產業園,系以農機流通為主的產業園,占地260畝,120多家農機銷售企業入駐。仍在建設中的還有星光通山農機產業園。

補貼“杠桿”持續撬動農業機械化

“這下終于放心了。”去年,荊門市明華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明華在掇刀區農機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完成了5臺植保無人機購置補貼手機報補和遠程核機流程,足不出戶就享受到了7.5萬元補貼。

“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大大增加了發展信心,下一步我們準備增加果園管理機械,提高生產效率。”枝江市向巷村果農周代年說,農機購置補貼激發了經營者投資農業機具發展生產潛力,補貼資金有效幫助業主擴大了再生產。

2022年,全省共實施補貼資金10.31億元(其中,中央安排8.07億元,已實施完畢),補貼農機具14.68萬臺,受益農戶10.31萬戶;淘汰報廢各類老舊農業機械1640臺、受益農戶1557戶,農民享受報廢補貼資金1422.5萬元。

省農業農村廳透露,2022年,省財政安排省級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資金2億元,用于農機科研、推廣和省級補貼。其中省級購置補貼2570萬元,惠及26個縣(市區);作業補貼8897萬元,惠及73個縣(市區);農機科研2000萬元,安排項目20個;北斗農業領域集成應用3400萬元,惠及88個縣(市區);糧食烘干補貼3133萬元,惠及60個縣(市區)。

2022年,我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為73.5%,比2021年提高0.6個百分點。

在種植業農機化中,我省多項發展指標處于全國前列。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7.15%,水稻機插(播)2093.35萬畝,機插(播)率63%,機插(播)面積居全國第6位;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1.35%,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71.77%,機播面積居全國第1位、機收面積居全國第2位。

2022年我省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等機械化率預計分別為28%、31%、50%、38%。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居全國前5名,水產養殖和設施農業機械化率處于全國中上游水平。

農機推廣惠農民

2022年底,枝江市開展了北斗農機應用推進活動,集中為農戶安裝了50余臺套北斗農機終端,并組織農機手進行了北斗農機技術培訓。

據了解,當地持續加大北斗農機推廣應用,截至2022年底已累計安裝應用北斗農機智能終端571臺套,服務合作社68家,全年監測面積達95萬畝,北斗技術成功運用到機械耕整作業、機械播種作業、高效植保作業、機械收獲作業、秸稈處理作業、產地烘干等六大作業環節的30多個農機作業類型,應用場景逐漸增多,用戶使用度持續提高。

結合種植結構和地域特點,全省以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油菜機播等技術為重點開展試驗示范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1年,全省水稻機插1624.40萬畝,機插率47.65%,機插面積居全國第5位。2022年水稻機插率進一步提升。

在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過程中,我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穩步推進,實施農機購置購機補貼政策,對購機優先補貼,提高補貼標準;開展技術培訓,選派技術人員駐村指導育秧;對機插秧工作做得出色的縣(市)予以表彰;實施農業部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示范縣項目;設立省級早稻集中育秧項目,重點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集中育秧工廠。

2022年全省秋播油菜約1900萬畝,其中機播面積超1000萬畝,機播率52%以上,油菜機播面積位居全國首位。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向油菜直播機傾斜,應補盡補,優先補貼;將油菜直播納入省級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實施國家油菜輪作項目;以政府購買的形式大力推進社會化服務,充分利用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優勢,推廣油菜機直播、飛播等技術,對鞏固我省油菜生產大省地位起到積極作用。

2022年,是實施烘干能力提升行動的第一年。省財政補助資金3133萬元,新增烘干機1029臺,全省保有量達到9359臺;新建糧食烘干中心301個,全省累計建成烘干中心1791個;糧食烘干批處理能力新增3.13萬噸,達到19.74萬噸。全省烘干糧食共計234.6億斤,糧食產地機械烘干率由2021年的58%提高到2022年的67%。減少糧食因霉變損失約1億斤,有效避免了“倉門災”。

推廣油菜兩段式收割技術,每畝油菜可減損15.8%—20.7%,比一次性收獲每畝多收入90元以上。再生稻頭茬收獲機具研發,大大減少機械對二茬的碾壓,提高再生稻單產9%以上。

2022年開展油菜、小麥和水稻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近百場,以賽促訓,幫助農機手提升機收減損的技術水平。該技術的有效運用,為農民挽回糧食潛在損失2億斤以上。

在全省分區域建立100個農機合作社樣本點,通過信息化手段,與農機合作社建立起有效溝通渠道,實時了解農機作業生產信息,及時掌握農機合作社發展動態和技術需求,不斷提高農機作業技術服務的精準性和時效性。

關鍵詞: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制服美女视频一区|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好大好硬使劲脔我爽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性色av| 欧美18www|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男操女视频网站| 向日葵app下载网址进入在线看免费网址大全| 麻豆国产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百合h肉动漫无打码在线观看| 国产久视频观看| 免费视频爱爱太爽了|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10000|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性做久久久久免费看|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53 | 老师你的兔子好软水好多作文高清 |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 a毛片久久免费观看| 成人av免费电影|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免费|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肌肌捅女人肌肌视频| 动漫美女和男人羞羞漫画| 老子影院午夜伦手机电影| 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高清| 国产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无遮挡动态图|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