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博士的心路歷程,生動詮釋了青年學者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與成長。
兩名青年博士在實驗室內。哲映 攝
“實驗室的學術生態,培養了我的科研原則——既在‘務求實學’的深耕中凝練方向,又在‘存是去非’的思辨中突破桎梏。”周南在接受采訪時說。
周南的研究方向為溶酶體離子穩態和生理調控,他以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多個期刊發表論文。在他看來,是良渚實驗室開放包容、交叉創新的科研沃土,讓他們的研究獲得了蓬勃生長的養分。
“實驗室為我們構建了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特別是定期舉辦的學術論壇和研討會,讓我有機會與不同領域的學者深度對話,這些思想交鋒不僅拓寬了我的研究維度,更啟發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溶酶體功能調控這一核心命題。”周南說。
在提到研究初衷時,周南坦言,其最開始做這個課題的想法很簡單,想要找到領域里一直沒找到或者忽視的東西——H+泄露通道來彌補相關的空白。但在研究初期,課題就陷入了測不到電流的困境,進展極其困難。
兩名青年博士在實驗室內。哲映 攝
“在徐浩新教授和胡美欽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我敢于嘗試,開創了熒光成像的創新方案來直接證明其功能。”周南說,“而且在觀察到和已發表的研究有出入的現象時,我們沒有輕信權威,更加小心謹慎地設計諸多對照實驗,讓扎實可靠的數據說話,審稿人也對我們的科研態度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周南看來,做困難而正確的事,是該團隊每個人的真實寫照。懷揣批判思維和科研道德不斷試錯和修正方向,最終得到了扎實且創新的成果。
陳靜芝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溶酶體離子通道/轉運蛋白的具體機制與細胞功能調控。自2022年6月進入良渚實驗室徐浩新教授團隊學習,她深深感受到這里濃厚的科研氛圍與高端的科研環境。
她舉例道,作為新型高能級科研機構,良渚實驗室建立了基礎研究與臨床資源相結合的橋梁,通過與醫院合作,團隊得到寶貴的帕金森病隊列資源,加速了SLC7A11蛋白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病理進程的關鍵作用的探索,實驗室的資源支持對于團隊跨越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鴻溝具有關鍵作用。
“做科研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熟練掌握基本實驗操作的同時,我們要學會善于觀察實驗過程中有趣的現象。創立一個課題的前提條件是需要確立穩定、可重復的實驗現象,做嚴謹且誠信的科研,樹立正確的風向標能讓我們的科研道路走得更長遠。”陳靜芝說。
對于兩名青年博士而言,除了做好科研之外,還需培養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抗壓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等,“這都是科研路上我們提升自己的‘必修課程’。”陳靜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