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內,原木色調的空間分為兩層,貨架上琳瑯滿目地陳列著菖蒲、琥珀、玄參等幾十種天然香料。與傳統香鋪不同,這是一家開放式的制香館。顧客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親手調配、制作專屬香品。這份獨特的沉浸式體驗,是吸引年輕人周末排隊前來的關鍵。
傳統香制作技藝,又叫藥香制作技藝,是我國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用香、制香的記載。2014年,傳統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一旁的小型書架上,陳列著張偉珍藏的香文化典籍。
“我接觸香已經有25年了,”張偉拿起一枚剛脫模的香珠說道,“起初更多是想服務同齡香友,沒想到現在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地。”說話間,常客趙女士帶著侄女、侄子走進店內。他們計劃每人制作一串香珠,趙女士還要制作兩個香囊。館內提供的香方豐富多樣,既有張偉從古籍中精心輯錄的“五真香”“安魂香”,也有他結合現代審美自創的配方。
兼具實用功能與飾品美感的香囊、香珠、香牌在店內最受歡迎。香囊的制作流程相對簡便,研磨裝袋即可;香珠、香牌則需經歷碾材、和泥、醒香、制形、脫模等多道工序,至少需3小時。
趙女士這次選擇了名為“二蘇舊局”的香方,其名源于蘇軾兄弟的典故,香氣典雅含蓄。“放辦公室,工作煩悶時聞一聞,特別靜心。”她在店員指導下,精確稱量材料,再放入船碾中碾磨。
來往的顧客,有的被傳統香文化吸引,有的則是追求手作之樂。
26歲的張匯淼正全神貫注揉捏手中的香泥,再小心壓入模具定型。“拋下工作沉浸手工,反而更放松,是種解壓。”她認為,網購香品魚龍混雜,原料難辨,親手制作不僅選材有保障,更賦予香品專屬的意義。
在梓霖堂所在的楊梅竹斜街,類似的手工坊并非個例。泥彩塑、木版年畫、掐絲琺瑯等各類非遺技藝在此匯聚。這條充滿京味兒的胡同,曾在新中國成立前以“書局一條街”聞名,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如今,它一面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一面融入了非遺體驗館、咖啡館、文創店等新業態,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制香聞香的文化魅力,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追求中迸發新的活力。“藥香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場景早已超越了傳統祭祀,延伸至家居香薰、個人冥想乃至健康養生領域。”香十二手工藥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益麗分析道,“年輕人青睞于親手制香,背后反映的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認同與主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