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火起來”
“就像有的地方學生考試前會吃油條配兩個雞蛋一樣,我們考試前會吃份‘狀元竹’討個好彩頭,也提醒自己全力以赴。”今年參加中考的吉水縣學生張莉雯說,當地學子自小在廬陵文化的浸染中長大,水南腐竹承載著勤學奮進的樸素期盼。
吉水縣是廬陵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而狀元文化是廬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位于吉水縣南部的水南鎮被譽為“狀元之鄉”,有著“五里三狀元”的故事。
吉水縣文化館負責人劉小平說,當地最能承載狀元文化的傳統食物就是水南腐竹。生長于水南鎮的明代狀元劉儼衣錦還鄉時,母親讓其帶上水南腐竹作為貢品入京,從此這道傳統美食聲名大噪,并被譽為“狀元竹”。
諧音“富足”的腐竹產業為水南鎮村民鋪出一條致富路。泡豆、磨漿、煮漿、揭皮、晾曬……每到冬季黃豆收獲的季節,水南鎮處處飄散著濃郁的豆香。
“我們當地有句話叫‘蒸酒磨豆腐,沒人稱師父’,包括磨漿在內的各道腐竹制作工藝大伙都秉持精益求精的態度。”水南鎮村民張振華說,以從熬煮的豆漿中提取腐竹皮為例,如果火候掌握不好,要么不成形,要么口感差,達不到“富有嚼勁,久煮不糊”的品質要求。
吉水縣水南鎮胡伢子腐竹生產車間廖敏攝
隨著腐竹產業逐漸走向規模化、標準化,當地組建起合作社,幫助村民對接市場、銷售腐竹。張振華說,手工制作的水南腐竹每斤能賣30元左右,他靠這個每年能賺3萬多元,而且只忙一個多月,不耽誤農忙勞作。
“水南腐竹制作技藝本身就是吉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今我們通過‘廬陵水南’腐竹這個區域性品牌,把它賣向全國。”江西胡伢子生態食品有限公司是水南鎮專注水南腐竹產業的企業,公司負責人胡小明說,他們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發展腐竹產業,與30多家全國知名電商平臺對接合作開拓市場,每年銷售額7000多萬元。據統計,水南鎮有超過3000人從事腐竹相關產業,奔向“富足”之路。
傳統村落“活起來”
吉水縣金灘鎮的仁和店古村有200多年歷史的古建筑群,當地村民曾祥國說,以前因年代久遠、疏于養護,村里不少老房子都頹敗倒塌了,后來縣里不僅修繕了古建,還完善基礎設施,把古村改造得像園林,村民生活品質更高了。
作為首批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吉水把傳統村落視為鄉村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用好古村落文化營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
吉水縣住建局副局長劉二平說,吉水有32個傳統村落,但點多面廣又分散,難以凝聚文化號召力和形成品牌效應。為此,近年來吉水以廬陵的商賈文化、科舉文化、詩畫藝術為依托,把義富村、店背村等傳統村落串點成線,打造成旅游精品線路,集中連片保護,共享資源開發。
“環境好了,我們日子過得舒服,外地游客也愿意來玩。村民不用外出務工,在家門口開個小店就能賺錢。”吉水固洲村村民歐陽清蓮說,她以前靠種田和打零工維持生計,收入不穩定。如今村子被打造成景區,她開了一家醪糟店,每年能賺四五萬元。
近年來,吉水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掛牌保護率達100%,32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完成率達100%,對村內傳統民居進行了宜居性改造措施指引。
在吉水縣栗頭村,修舊如舊的石板古道旁分布著古屋,而古井、古樹、古橋點綴其間。當地村民曾金生說,想把古村落文化傳承下去就要讓下一代人能看見、觸摸這些古建,如果處處破敗連當地人都不愿逛,何況是年輕人。如今古村里環境好了、小店多了,他散步時遇見的年輕面孔也多了不少。
傳統民俗“潮起來”
麒麟、獅子、黃龍、鰲魚四種瑞獸燈彩隨著節奏輕盈擺動、穿梭游弋,表演鰲魚燈的隊員們時而穿插變換,時而環繞成圓陣,最終鰲魚躍居隊首“獨占鰲頭”,帶著民眾對風調雨順、年年有余的祈愿表演達到高潮……這場發生在吉水上下老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民俗演出,引得觀眾連連喝彩。
劉小平介紹,吉水鰲魚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逢年過節時重要的民俗活動。如今包括鰲魚燈在內的眾多傳統民俗被“搬進”景區和節慶會場,增加了互動性,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
吉水縣上下老街是著名才子解縉的出生地,僅600米左右的街巷散布著200余棟歷史建筑。當地村民劉榮吉說,老街挨著贛江,以前總是內澇,大伙不愛逛。如今不僅基礎設施建好了,而且各類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老街更“年輕、有味”了。
民俗表演隊在上下老街舞龍舞獅吸引了游客駐足廖敏攝
“以前人們習慣看表演,如今年輕人喜歡‘玩表演’,所以我們展演過程中也專門設計了一些互動環節。”領隊李小羊結束一場鰲魚燈表演后,一邊整理道具一邊說,過去鰲魚燈表演主要集中在過年期間,現在可大不一樣了,他們下鄉村、進景點,隊員們收入也更可觀了。
瀑布花、鯉魚燈、清水蝦蟹……各類帶著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藝術裝置把街區營造得既熱鬧又“潮氣”。據統計,得益于各類民俗活動和傳統文化的助力,剛開放半年的上下老街歷史文化街區游客量已突破321萬人次,帶動文旅消費超2000萬元。